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,为了缅怀这段历史中的伟大胜利,中央电视台投入巨资推出了大型电视剧《跨过鸭绿江》,以纪念这一壮丽的历史时刻。这部剧的推出,迅速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关注。2021年1月16日,老覃在《覃仕勇说史》上发布了自己的观后感《跨过鸭绿江的神剧情让人不忍直视,彭德怀被演成“张大民”》,他在文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对该剧的不满和批评,在这里就不再多加赘述。
然而,尽管他对整部剧有着深刻的看法,但有一段小小的情节,仍让他忍不住要提一下。这段情节被唐国强和刘劲等演员演绎得栩栩如生,令人印象深刻,许多人可能甚至已深信不疑,认为这便是历史的真相。这段情节讲述的是:1950年10月5日,在中国决定派遣军队支援朝鲜的背景下,毛泽东和周恩来经过讨论,决定以“支援军”的名义派兵。然而,黄炎培急忙赶到中南海丰泽园,提出“师出有名”的理论,强调“支援军”是国家派遣的部队,这等同于宣战,必须改为“志愿军”。毛泽东和周恩来听后哈哈大笑,认为这个建议极好,便决定采用“志愿军”这一名称。
展开剩余68%这种描写虽然引人入胜,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。早在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之后,中央就已经着手组织东北边防军,并且明确考虑到,若东北边防军赴朝参战,便要以“志愿军”的名义参战。这一点有着明确的历史证据。在1950年7月7日召开的国防会议上,周恩来便明确指出,若东北边防军出征朝鲜,必须“改穿志愿军服装,使用志愿军旗帜”。这表明,所谓的“支援军”一词从未出现在中共中央的正式文件中,也没有黄炎培的参与。
但令人惊讶的是,电视剧《跨过鸭绿江》却借鉴了错误的历史资料,演绎了这一情节,误导了很多观众,甚至导致了“‘志愿军’名称最早由黄炎培提出”的说法在大众中流传开来。实际上,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。关于黄炎培在“志愿军”名称上的贡献,流传的说法并非源自《跨过鸭绿江》,而是源自其他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历史资料,这些资料错误地将黄炎培与此事联系在了一起。
例如,顾保孜编著的《红墙图志:毛泽东(1949-1976)套装上下册》便在其中描写了黄炎培与毛泽东、周恩来讨论“支援军”和“志愿军”区别的情节。书中的作者描写了黄炎培在中南海大谈特谈“支援”与“志愿”二字的区别,甚至附上了周恩来设计的台词:“‘志愿’二字好!世界上有许多志愿军的先例,马德里保卫战就有各国来的志愿兵。”然而,这句话的出现令人困惑,因为如果周恩来如此熟悉世界历史,他为何不直接提出“志愿军”而要等到黄炎培来指出呢?这显然是史实与逻辑的矛盾。
另外,老覃还提到了一本名为《毛泽东大传》的书。尽管这本书内容翔实、旁征博引,被誉为信史,但在“志愿军”名称问题上,书中的作者也陷入了困惑。一方面,他觉得黄炎培的这个小插曲非常有趣,不容错过;但另一方面,他已明确看到周恩来在1950年7月7日提出的“改穿志愿军服装,使用志愿军旗帜”的话语,强行将黄炎培的建议推到1950年7月,试图解决这一矛盾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未能避免“志愿”二字的逻辑冲突,使得这一段历史依然无法自圆其说。
从这些资料来看,虽然黄炎培在历史中有过不少贡献,但他并未对“志愿军”这一名称的确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。实际上,早在黄炎培提出这一建议之前,中央已经决定以“志愿军”名义出兵朝鲜,历史并不像某些电视剧和书籍所描绘的那样简单。这也提醒我们,在观看历史题材影视剧时,需保持审慎的态度,避免被误导,真正了解历史的全貌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